新闻资讯
扬州十日发生在什么时候?扬州10日惨案是怎么发生的
扬州十日,指发生在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扬州死难八十万人。
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封刀,“烟花三月下扬州”,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
【扬州十日】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朝的多铎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夏历(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十天的大屠杀。
四月廿四日,清军调集红夷大炮轰击扬州,史可法再次向南明求援,仍没有回应。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拔剑自刎,为部下所阻。多铎劝其投降,遭史可法严辞拒绝,多铎遂下令在军前将史可法处死。
史可法的部将刘肇基继续率领残部和城中居民与清军展开巷战,经过激烈战斗,清军才占领扬州。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血腥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扬州死难八十万人。
有关扬州十日的记载全部来自《扬州十日记》,这是一本仅八千字不到的小书,但此书长期被清廷禁止无法流通,导致250年来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将此书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鲁迅《杂记》),“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
扬州隋炀帝墓遗址公园?扬州古城遗址位于
扬州市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邗江区发现的两座墓葬中,已经发掘的一座为隋炀帝陵。该古墓出土墓志写有“隋故炀帝墓志”,铭文记载去世时间为“大业十四年”,与史实相符。除断定墓主身份的关键字很清晰,其它绝大部分字体已很模糊,难以识读。
最让考古人员关注的是:扬州隋炀帝陵葬墓的规格还不及当时的富人葬墓,隋炀帝墓南北长4.98米,东西长5.88米,墓室深度2米多,只能算中小规模的墓葬,连一般古代有钱人的墓制规格都达不到,考古人员发掘时也没想到这居然是座帝陵。
网络配图
考古人员分析,隋炀帝陵规模之所以较小,与其死因和多次迁移有关。历史学家认为“这两座墓的占地面积很小,远远达不到帝陵所应有的规模和气势,更不符合杨广好大喜功的个性,这主要与他的死因有关。”据史料记载,公元618年,隋炀帝巡幸扬州期间,禁卫军发动兵变,推举重臣宇文化及为首领,并缢死了杨广。由此推测,“有可能隋炀帝被杀时是一种特殊时刻,亡国之君墓规模就小得多。”
史料记载,杨广死后,萧皇后与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将他葬于江都(今扬州)宫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离开江都后,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隋炀帝旧恩,为其发丧并改葬于吴公台下。凄惨的下场,使这位帝王的陵墓规格连当时的有钱人的规格都达不到,这也能印证该墓的真实性。
而“帝崩于扬州”“……于流珠堂”,清楚写明隋炀帝杨广死后萧后埋葬他的地点。正是根据这些内容,专家们认定墓主为隋炀帝。但是,考古人员在墓葬中并未发现棺椁和骨骼遗存。
众所周知,隋炀帝这个谥号正是唐高祖李渊加给杨广的。在谥法中,“炀”的意思有去礼远众、逆天虐民、薄情寡义、离德荒国等,明显是个恶谥。但是李渊又以帝王的规格,于公元622年为隋炀帝修建了隋炀帝陵墓。这是为什么?
网络配图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学锋分析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政权的更替总要走一个禅让的形式,王莽、曹丕都是这样做的,宋代以后才是通过征伐直接推翻。公元617年,李渊攻入长安,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杨广去世两个月后,李渊逼杨侑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唐朝。禅让的形式表明,唐朝承认隋朝的合法性和杨广的皇帝身份,因此才以帝礼安葬杨广。
此外,杨广和李渊本身就是表兄弟,二人的母亲是亲姐妹。中古时期是世家大族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可以说是贵族的时代,门阀观念、家族观念很强,因此李渊为杨广修扬州隋炀帝陵是合情合理的。
从现场发掘情况来看,这个陵墓如此草率简陋,简直让人觉得不太可能。
唐武德五年(622年),高祖李渊下令把隋炀帝陵迁到雷塘,“既然是正式迁葬,就用这样的砖室墓来打发,也太有点不近常理”。而且萧皇后病逝后,唐太宗李世民以厚礼将其遗体送来扬州,与隋炀帝合葬。“唐太宗将萧后与杨广合葬,无非是表示他的宽大胸襟,那么如果竟然将这个合葬墓搞得如此寒酸,简直是匪夷所思。”
网络配图
考古学家认为,墓室内尸骨无存,为进一步甄别墓主的身份也留下了很大的疑团。会不会是杨广的忠臣或后人为了表达对他的缅怀,收集了他的部分生前遗物,以及一些陪葬品,并铭刻了一块墓志,在此处建立了一个空隋炀帝陵,即杨广的一个衣冠冢而已。